在《詩經(jīng)·國風》的《豳風》《秦風》《周南》《召南》,以及《小雅》《大雅》詩篇中,有許多詩句描述了關(guān)中的園林和人們對花卉園林的欣賞游覽以及植樹活動。說明關(guān)中的園林綠化,在三千年前,就已經(jīng)有了相當?shù)乃健?/p>
人造園林景觀
公元前十一世紀,周文王在今西安西南靈沼鄉(xiāng)建靈臺公園,《大雅·靈臺》“王(文王)在靈囿(“囿”,圍起來的園子)”。園內(nèi)“糜鹿攸伏”,“白鳥翯翯(白亮)”,“於牣(滿)魚躍”,“矇瞍奏公”,盲人樂隊成功地演奏出美妙的樂章。孟子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與民同之”。“靈臺”應(yīng)該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公園”,而西安蓮湖、革命、興慶宮等公園,基本上仿照了“靈臺”公園的模式。
《小雅·鶴鳴》“樂彼之園”,園內(nèi)“九皋(曲折的湖泊沼澤)”,“樹檀(喬木)”,“其下維萚(滿地落葉)”,“魚潛在淵,或在于渚。”園后有山,悠揚的鶴鳴,“聲聞天下”,真乃中國第一首山水田園詩!近幾年,西安市民建議,對于深秋落葉(“其下維萚”),留出幾條路不清掃,讓人們長期觀賞。這乃是三千年延續(xù)下來的欣賞習慣!
公元前十一世紀的周朝初期,已有了岐山卷阿和臨潼驪山風景區(qū)?!洞笱?middot;卷阿》是寫周成王出游的卷阿,《岐山縣志》載,“卷阿”在今岐山縣城西北20里的岐山山麓,今存周公廟。詩中描述,“飄風自南(南風習習)”,“梧桐生矣”,“鳳凰于飛,屏屏其羽”,成王“伴奐爾游矣(悠閑自得地游玩)”。
西周末期,周幽王在驪山數(shù)舉烽火引褒姒笑,而被申侯“遂殺幽王驪山下。”(《史記》)周文王、周武王建都豐鎬,在距都城百里以外的北山卷阿和驪山建造風景區(qū)。所以說,西周在歷史上最早開創(chuàng)了岐山周公廟風景區(qū)和臨潼驪山風景區(qū)。
花卉、樹木和果園
《詩經(jīng)》中描述了百余種草及樹木、果類,也多處綜合性地提到了“草”,如《小雅·小弁》“鞠(多)為茂草”,《小雅·湛露》“在彼豐草”。而《小雅·出車》中卻用了“卉木萋萋”,以及《小雅·四月》“山有嘉卉”,說明當時的“卉木”、“嘉卉”,已與一般草木有所區(qū)別,被視為綠色植物中的精華。這些詩句的描述,說明當時人們在看待樹木花草時已經(jīng)愈來愈側(cè)重于觀賞了。
《周南·桃夭》“桃之夭夭(妖艷),灼灼(鮮亮)其華。”描述出嫁姑娘艷若桃花的面龐。魯迅先生曾說過,第一個把花比作女人的是天才?!短邑病肥俏覈膶W史上第一個把桃花比作少女的詩篇,實為千古詞賦詠美人之祖。
寫于公元前十世紀的《小雅·采薇》“楊柳依依”詩句,盡顯春日楊柳婀娜多姿的景致,乃不朽名句!有學者說,此句一經(jīng)創(chuàng)造出來,便有強大的藝術(shù)生命力,再想不出更好的詞來代替它。藤纏樹在《詩經(jīng)》時期,已經(jīng)成了一道園林景觀。《周南·樛木》“南有樛木,葛藟縈之。”在以男性為中心的社會里,女子出嫁后需像藤蘿依附樹木那樣依靠丈夫,也借喻夫妻相愛、親密無間。當今許多人熱唱的“藤纏樹”歌曲,或許就源于三千年前《詩經(jīng)》里的素材。
不僅如此,《詩經(jīng)》時期關(guān)中已有了果園?!缎⊙?middot;青蠅》“止于棘”中的棘即為棗樹,《秦風·晨風》中的“樹檖”意為栽培梨。在《召南·摽有梅》中,女子將梅子饋贈他人。至于詩中“梅”出現(xiàn)在關(guān)中,人們普遍認為其不是現(xiàn)今南方梅子,而可能為關(guān)中“梅杏”?,F(xiàn)在,西安東郊洪慶山上,人們?nèi)詫⑿?、李子統(tǒng)稱“李梅”。
“農(nóng)家樂”雛形
《小雅·魚麗》和《小雅·南有嘉魚》,對貴族家酒宴的環(huán)境進行了具體形象的描繪和渲染——“程然罩罩”“程然汕汕”,表現(xiàn)賓客觀賞游魚之態(tài);鵓鴣鳥“程然來思(成群落在樹梢)”;“甘瓠累之(在布滿瓠藤的樹下擺酒席)”;“魚麗于涹”,隨時取出幾種鮮魚,烹飪成精美佳肴。賓客稱贊“維其時矣(時鮮美味)”,“嘉賓式燕(宴)以樂”。隱隱約約可見今日農(nóng)家樂的影子。
歷代的文學家們認為,《南有嘉魚》中的“南”,是指距豐鎬遙遠的“南方”。然而,我認為這是不準確的。因為《南有嘉魚》屬于周朝宮廷的詩歌,并且,在當時豐鎬處于具有豐富水源的灃河兩岸,都城向南一二十里即是終南山北麓,灃河河網(wǎng)、幾百條山川溪流及其形成的沼澤濕地,完全具備詩中描繪的樹木花草鳥魚生長的環(huán)境條件。
植樹、紀念樹及其他
周時宮、廟均栽植樹木。西周時官員上朝前必在殿外等候,“在外朝樹槐棘以分朝臣品位”,“三公”位列三棵槐樹下,其他官員列于“左九棘”和“右九棘”。一般認為,“朿”左右布局為棘(酸棗),灌木;“朿”上下重疊為“棗”,喬木。幾千年以來,關(guān)中地區(qū),許多農(nóng)戶在前院和大門外栽三棵槐樹,意為期望后代“官至三槐”。
《詩經(jīng)·召南·甘棠》“蔽芾(茂盛)甘棠”,“召伯所憩”,“勿剪勿伐”,“勿剪勿拜(瓣枝)”,因為輔佐周宣王而功績卓著的召伯曾在這棵樹下休息過,所以,百姓們相傳保護。另外,陜西黃帝陵前的柏樹,相傳為黃帝手植柏;周至樓觀臺老子傳道時期的古銀杏樹,生長了幾千年。國內(nèi)許多名勝古跡里的古樹,都蘊含著名人的趣聞軼事,千百年來被人們景仰并保護下來。據(jù)統(tǒng)計,西安的古樹保存數(shù)量位居全國第一。
《小雅·小弁》“維桑維梓,必恭敬止。靡瞻匪父,靡依匪母。”父母在房前屋后種的樹,理應(yīng)恭敬保護,借以瞻仰父親,依戀母親。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詩經(jīng)》時期,關(guān)中栽樹已注意到了各種樹木的生長條件。如《秦風·晨風》“隰有樹檖(梨)”,《秦風·東鄰》“阪有漆,隰有栗。”“阪有桑,隰有楊。”漆樹、桑樹栽在山坡,梨、栗、楊栽在坡下低濕地?,F(xiàn)今,長安內(nèi)苑、秦嶺腳下幾百年生的栗園,就種植在坡下低濕地。而近幾十年,國內(nèi)植樹造林中“適地適樹”原則,應(yīng)該是幾千年來的經(jīng)驗結(jié)晶。另外,周初的關(guān)中人已經(jīng)開始對園林樹木進行整枝、管理。如《詩經(jīng)·周南·汝墳》中的“伐其條肆”,意思是應(yīng)該剪去肆(肆,指樹枝剪伐后發(fā)出新的叢生枝)。而《豳風·七月》也有“蠶月條桑,取彼斧斨,以伐遠揚。”的詩句,意思是剪伐長得過長(遠揚)枝條,以保持樹形圓滿。千百年來,這些整枝、修剪理念人們一直沿用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