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盆景園內(nèi),炎炎烈日下,馬超弓著背,揮汗如雨,細心修剪著一盆盆小型盆景菊花。
“2010年,我創(chuàng)作的藝菊盆景《清明上河圖》在第十屆中國菊花展覽會暨中國開封第28屆菊花花會上獲得了特等獎。經(jīng)過這兩年的沉淀與思考,今年我要把《清明上河圖》呈現(xiàn)得更加完美。”馬超邊忙碌邊告訴記者。
作為一名癡迷于盆景藝術(shù)多年的愛好者,馬超始終認為,用開封最有特色的花種來展現(xiàn)開封特有的韻味兒,是自己應(yīng)該不懈努力并始終追求的目標(biāo)。“毫無疑問,菊花是開封最有特色的花種,而最能體現(xiàn)開封特有韻味兒的就是《清明上河圖》。”簡短的幾句話,道出了馬超多年堅持用藝菊盆景展現(xiàn)《清明上河圖》的初衷。
500余個人物,500余株盆景菊花,全長32米,寬1.6米……2010年,馬超、聶少魁、劉勇、王建永等人制作的藝菊盆景《清明上河圖》栩栩如生地再現(xiàn)了宋代東京的繁華與熱鬧。在當(dāng)年菊會主會場龍亭公園一經(jīng)展出,便獲得了觀眾的如潮好評,并穩(wěn)穩(wěn)坐上了特等獎的寶座。
成績面前,馬超并未止步。如何使作品表現(xiàn)得更加立體,如何延長作品上人物、房屋、盆景菊花的生命力,這些問題始終縈繞在他的腦海。
“原來的人物用的是面人,房屋用的是塑料泡沫,禁不住暴曬、雨淋,受天氣環(huán)境影響較大,保存時間較短;而盆景的菊型也較單一,景致不夠豐富;整個作品沒有起伏感,也缺乏立體感,這都是需要不斷改進的地方。”馬超說。
經(jīng)過幾個月南下北上的考察,馬超等人決定用瓷人代替面人,用木房取代塑料泡沫房,不僅色彩更加鮮艷,形象更加鮮活,對環(huán)境的適應(yīng)性也更強。為了增加菊型,馬超等人更是從前年開始培育盆景菊花,臨水型、附石型、多干型、叢林型……爭取創(chuàng)作出“一樹一景”、“一菊一景”的景致,讓人“步移景異”;將在作品中增加山坡、土坡、河流等,表現(xiàn)出作品的起伏變化,使其更具立體感;此外,作品將加長加寬,變?yōu)殚L40余米、寬兩米的巨型藝菊盆景,以增添其逼真性、震撼感……
“在整個景致的打造中,要突出《清明上河圖》的情致,更要表現(xiàn)出開封盆景技藝的精湛。要不斷精雕細琢,將其打造成開封菊花的亮麗品牌,希望能代表開封參加明年在北京舉辦的第十一屆中國菊花展覽會,為開封爭得更多榮譽。”驕陽下,馬超自信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