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0日,晉城市首條市級示范生態(tài)綠道開通滿月之際,本報記者進行了徒步體驗。在這條橘紅色瀝青混凝土鋪就的約22公里的生態(tài)綠道上,眾多市民或步行或騎車,盡情領略沿途旖旎秀美的風光。
晉城市區(qū)北部,有座白馬寺山森林公園;澤州縣巴公鎮(zhèn),有一個上世紀50年代聞名全國的“衛(wèi)生村”—東四義。4月30日,隨著一條橘紅色瀝青混凝土生態(tài)綠道的鋪就,兩個相距20多公里的地方被連在一起。當天上午,這條晉城市首條市級示范生態(tài)綠道全面貫通,近千名市民或騎車或步行在這條道路上,盡情領略了家鄉(xiāng)旖旎秀美的山水風光。
5月30日,在“綠道”開通滿月之際,本報記者從白馬寺山下的起點出發(fā),徒步4個半小時,行程約22公里,終于到達終點—東四義公園。
串起多個景點
5月30日早晨7時許,記者到達白馬寺山下。“綠道”的入口,位于白馬寺山生態(tài)區(qū)入口廣場西側。由于路面顏色為橘紅色,這條3米寬的瀝青混凝土道路格外引人注目。作為晉城首條市級示范生態(tài)綠道,該路從去年4月開始建設,歷時一年后,全線貫通,全線禁止汽車上路。“綠道”是以自然要素為基礎,以自然人文景觀、休閑設施和休閑觀光農(nóng)業(yè)園為串聯(lián)節(jié)點,由慢行系統(tǒng)、服務設施等組成的空間廊道系統(tǒng),是引領綠色生活方式、開展體育鍛煉、人文休閑、科普活動的重要載體。
從立在入口的“綠道”示意圖可以看出,晉城“綠道”將白馬寺山森林公園、龍王山森林公園、晉城古八景“龍?zhí)兑褂?rdquo;“碧落臥云”、山耳東人工湖、東四義公園及多處休閑觀光農(nóng)業(yè)園,全部串聯(lián)一線,形成一線多園的總體布局。徒步者、騎車者進入這條醒目的綠色空間通道,移步換景,可邊走邊看邊拍攝。
在“綠道”入口處,記者與相約徒步的崔超會合。崔超在晉城市環(huán)保局工作,“綠道”開通以來,他已兩次徒步走完全程。為了測算徒步的里程,崔超隨身攜帶了計步器。“綠道”依山就勢而建,有陡坡、有平地。站在陡坡上往遠處觀瞧,蜿蜒崎嶇的路面,儼如一條艷麗的彩帶,鑲嵌在滿山遍綠的山體上。
走進“綠道”,群山環(huán)繞,滿眼是綠。一名年輕的母親正與年幼的女兒玩自拍,一對對情侶相伴愉快前行,身著背心短褲的長跑愛好者,不時穿越其中;還有徒步者伸展雙臂,哼著小曲,在“綠道”輕松地游行。
“綠道”沿途兩側山上,自然生長的植物,茂密遮蔭,歡快的鳥叫聲,不絕于耳。“那是株山楂樹。”崔超說,“過了二仙掌村,山上有許多百年山楂樹。”
快到二仙掌村時,有段“之”形陡峭路面,彎曲的坡路,徒步感到有些吃力,不少騎車者也推車前行。
“我頭一次騎車走這條路!”一名推車的戴墨鏡中年男子額頭冒汗,氣喘吁吁地說,“這條路走起來,非常舒服,今天先來探探路,以后會叫上其他喜歡騎車的朋友一起來。”
途中設歇息驛站
徒步一個半小時后,在蜿蜒的坡道高處,出現(xiàn)一座青磚灰瓦的仿古式建筑。
在規(guī)劃設計這條生態(tài)綠道時,就充分考慮并利用山勢地形,依山就勢,避免對自然植被現(xiàn)狀的破壞,最大程度將沿途良好生態(tài)環(huán)境、優(yōu)美自然風光呈現(xiàn)在眾人面前。“綠道”比較長,步行、騎行者需中途休息。在設計之初,分別在白馬寺山、二仙掌、山耳東和東四義分別設置4處驛站,服務內容包括游客休息點、商品服務點、公共衛(wèi)生間、自行車租賃存放等,并在沿途設置了各類標牌,以滿足市民休閑游憩的需求。
二仙掌村屬澤州縣巴公鎮(zhèn)。在二仙掌驛站,記者看到,驛站的標牌上都有地圖,行走到此的人們可以看到綠道的詳細路線和自己所在的位置。
截至目前,“綠道”的大部分配套設施已建設完成。自行車租賃存放點即將完成,屆時市民還可以在各個驛站租賃自行車騎行健身。“二仙掌驛站,可以說是‘綠道’的‘拐點’。”兩次徒步全程的崔超,從自己的感受得出結論:“絕大部分徒步者會由此返回白馬寺山。”即使原路返回白馬寺山,里程也將達15公里。
上午10時,記者繼續(xù)順著“綠道”,沿蜿蜒的山路,向東北方向前行。“綠道”兩側出現(xiàn)樹干粗大的山楂樹,青果已掛滿枝頭。
穿過山耳東人工湖,繼續(xù)向東北方向前行。慢行一段大下坡路后,從長晉一級公路的大橋下走過,前面樹林茂密,涼風徐徐,這就到了“全國衛(wèi)生村”東四義村。
走出標志性的橘紅色瀝青路面,崔超取下腰間的計步器,顯示“25.2公里”。“無效的步子算上3公里,怎么說,咱倆也走了22公里。”此時的時間,是中午12時20分,全程歷時4小時30分。此時,記者雖饑腸轆轆,卻渾身輕松,沒有累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