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莊綠化是改善村莊環(huán)境面貌、提升群眾生活水平的有效舉措,也是統(tǒng)籌城鄉(xiāng)發(fā)展、推進新農村建設的重要載體。村莊綠化的觀賞效果和藝術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綠化植物的選擇和配置。筆者通過近些年積累的一些實地工作經(jīng)驗,認為在村莊綠化的植物配置過程中,應著重注意以下幾點:
一是要充分考慮村民對綠化環(huán)境的需求,用以指導植物配置。在村莊邊緣以圍村林的形式或結合村莊中心綠地建造有益身心健康的保健植物群落,如松柏林、銀杏林、香樟林、批把林、柑橘林、榆樹林;有益消除疲勞的香花植物群落,如梔子花叢、月季灌叢、丁香樹叢、桂花叢林等;有益招引鳥類的植物群落,如海棠林、火棘林、香樟林等,利用這些植物群落生態(tài)系統(tǒng)的循環(huán)和再生功能,形成村莊綠化的生態(tài)框架。
二是喬木、灌木與藤蔓植物結合,常綠植物和落葉植物相結合,速生植物和慢生植物相結合,適當?shù)嘏渲埠忘c綴時令開花花卉植物。在樹種的搭配上,既要滿足生物學特性,又要考慮綠化景觀效果,綠化與美化相結合,樹立植物造景的觀念,創(chuàng)造出優(yōu)美、宜人且富于變化的村莊人居環(huán)境。
三是在統(tǒng)一基調的基礎上,尋求變化,創(chuàng)造出優(yōu)美的林冠線,打破村莊建筑群體的單調和呆板感。注重選用不同樹形的植物如塔形、柱形、球形、垂枝形等,如雪松、水杉、龍柏、香樟、廣玉蘭、銀杏、龍爪槐、垂枝碧桃等,構成變化強烈的林冠線;不同高度的植物,構成變化適中的林冠線;利用地形高差變化,布置不同的植物,獲得相應的林冠線變化。通過花灌木近邊緣栽植,利用矮小、茂密的貼梗海棠、海桐、杜鵑、金絲桃等密植,使之形成自然變化的曲線。
四是在栽植上可采取規(guī)則式與自然式相結合的植物配置手法。一般村內道路兩側有條件的各植1至2行行道樹,同時可規(guī)則式地配置一些耐陰花灌木,裸露地面用草坪或地被植物覆蓋。其他綠地可采取自然式的植物配置手法,組合成錯落有致,四季不同的植物景觀。房前屋后,可以考慮按照規(guī)劃保留小塊菜地,既滿足村民種植蔬菜的需求,又是對綠化景觀的有益補充。
五是在種植設計中,充分利用植物的觀賞特性,進行色彩組合與協(xié)調,通過植物葉、花、果實、枝條和干皮等顯示的色彩,在一年四季中的變化為依據(jù)來布置植物,創(chuàng)造季相景觀。做到一條帶一個季相,或一片一個季相,或一個組團一個季相。如由迎春花、桃花、丁香等組成的春季景觀;由紫薇、合歡、花石榴等組成的夏季景觀;由桂花、紅楓、銀杏等組成的秋季景觀;由臘梅、忍冬、南天竹等組成的冬季景觀。
除上述技術措施外,還應考慮到村莊綠化可選用的綠化植物種類極為豐富,有些植物在一年中僅一次特別有觀賞價值,花期、果期或是葉色轉變:如銀杏秋季葉色轉為橙黃時十分顯眼,紫荊春季樹干及枝條為紫色的花幾乎完全覆蓋,給人留下的印象深刻;有些植物一年中產生多次觀賞效果:如七葉樹的春花似許多華麗的大燭臺豎立于葉簇中,蔚為壯觀,秋季滿樹黃色的掌狀復葉同樣極具觀賞性;忍冬除了初夏有茂密的黃色小花,秋季的紅果同樣珊然可愛。大自然賦予我們如此豐富的植物種類,我們應充分運用不同的綠化植物特有的觀賞性來打造景色優(yōu)美、富有活力的村莊綠化景觀。然而對于如此豐富的植物種類,如果不注意樹型、花色、花期及葉色等搭配,隨意栽植,定會顯得雜亂無章,景觀勢必大為遜色。所有這些也都要求我們必須重視村莊綠化中的植物配置工作。
總之,村莊綠化作為村民經(jīng)常利用與享受的一種綠化系統(tǒng),其植物配置不僅要體現(xiàn)出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環(huán)境面貌,而且還應該具有一定的超前意識,使之與新農村的硬件建設條件相適應,在一定時期內滿足村民對環(huán)境質量水平日益增漲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