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tài)習性
我國特產,適應范圍很廣,在年平均氣溫10一 18℃,冬季絕對最低氣溫不低于-2O℃,年雨量600~1500毫米的氣候條件下生長最好。陽性樹,不耐陰,在背陰處樹冠發(fā)育不良;對土壤要求不嚴,在pH值為4·5一8的酸性土至鈣質土中均可生長良好,而以中性土或微酸性土最為適宜;較耐旱,不耐積水;對大氣污染有一定的抗性。銀杏為深根性樹種,抗風、抗火;壽命極長,生長較慢。 銀杏樹為高大落葉喬木,軀干挺拔,樹形優(yōu)美,抗病害力強、耐污染力高,壽齡綿長,幾達數千年。它以其蒼勁的體魄,獨特的性格,清奇的風骨,較高的觀賞價值和經濟價值而受到世人的鐘愛和青睞。
形態(tài)特征
落葉大喬木,高達40米,胸徑可達4米,幼樹樹皮近平滑,淺灰色,大樹之皮灰褐色,不規(guī)則縱裂,有長枝與生長緩慢的距狀短枝。葉互生,在長枝上輻射狀散生,在短枝上3一5枚成簇生狀,有細長的葉柄,扇形,兩面淡綠色,在寬闊的頂緣多少具缺刻或2裂,寬5-8(一15)厘米,具多數叉狀并歹帕細脈。雌雄異株,稀同株,球花單生于短枝的葉腋;雄球花成葇荑花序狀,雄蕊多數,各有2花藥;雌球花有長梗,梗端常分兩叉(稀3一5叉),叉端生1具有盤狀珠托的胚珠,常1個胚珠發(fā)育成發(fā)育種子。種子核果狀,具長梗,下垂,橢圓形、長圓狀倒卵形、卵圓形或近球形,長2.5一3.5厘米,直徑1.5一2厘米;假種皮肉質,被白粉,成熟時淡黃色或橙黃色;種皮骨質,白色,常具2(稀3)縱棱;內種皮膜質,淡紅褐色。
特性
野生狀態(tài)的銀杏分布于亞熱帶季風區(qū),水熱條件比較優(yōu)越。年平均溫15℃,極端最低溫可達-10.6℃,年降水量1500--1800毫米,全年霧日可達248天。土壤為黃壤或黃棕壤,pH值5--6。銀杏壽命長,我國有3000年以上的古樹。初期生長較慢,蒙蘗性強。雌株一般20年左右開始結實,500年生的大樹仍能正常結實。一般3月下旬至4月上旬萌動展葉,4月上旬至中旬開花,9月下旬至10月上旬種子成熟,10月下旬至11月落葉。
保護價值
銀杏為銀杏科唯一生存的種類,是著名的活化石植物,又是珍貴的用材和干果樹種,由于具有許多原始性狀,對研究裸子植物系統(tǒng)發(fā)育、古植物區(qū)系、古地理及第四紀冰川氣候有重要價值。葉形奇特而古雅,是優(yōu)美的庭園觀賞樹。對煙塵和二氧化硫有特殘的抵抗能力,為優(yōu)良的抗污染樹種。種子作干果。葉、種子還可作藥用。
保護措施
浙江省西天目山為我國自然保護區(qū)之一,區(qū)內野生狀態(tài)的銀杏應嚴禁采伐。對海拔1000米陡峭巖壁處一株由莖、干基部再生樹干的“五代同堂”古銀杏,已壘石加固。全國各地零星的銀杏古樹,亦應加強保護;許多省區(qū)已有栽培。
栽培要點
實生繁殖。種胚有休眠現象。冬季或層積后早春播種。待苗高1米以上即可栽植。作行道樹宜選用雄株。亦可用扦插及分蘗法繁殖。為促進提早結實、和培育良種無性系,可用芽接或枝接法繁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