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境一詞,是我國所獨有的一個名詞,是我國重在表現(xiàn)的美學思想的結果。按照《辭海》的解釋,意境是文藝作品中所描繪的生活圖景和表現(xiàn)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生成的一種境界。
如:留園的五峰仙館,是模仿廬山的五老峰。五峰仙館前的假山,就是抓住廬山的五老峰的神韻,在不過十平方米的院長落內,得用小空間、小院落內大假山,使人產生視覺上的高聳感取得了與自然界真山同樣的感知效果,造園者的高明在于,以自然蜀的真山為前提,在假山中表現(xiàn)出廬山五老峰最鮮明的特征,并借李白《望五老峰》詩中“廬山東南五老峰,青天秀出金芙蓉:九江秀色可攬佶,吾將此地巢云松”的詩句命名為五峰仙館暗喻園主隱遁山林,不為官宦的心態(tài)。此即景物產生意境,意境讓人感知真山真水,進而影響到人的思想情感。
1. 中國古典園林藝術常運用匾額、楹聯(lián)、詩文、碑刻等形式,來點景、立意,表現(xiàn)園林的藝術境界,引導人們獲得園林意境美的感受。
談意境,不能不談到詩畫。陳從周先生認為研究中國園林似應先從中國詩文入手,這雖是一家之言,卻道出了園林與詩文的關系。詩文的作用,首先表現(xiàn)在它直接參與園林景象的構成,園林內的匾額,碑刻和對聯(lián),也是組成園景的重要因素,它們能造成古樸典雅的氣氛,并起著烘托園景,主題的作用,用作園內景點的點題和情景的抒發(fā)。如“與誰同坐軒”讓人自然而然的想到了蘇東坡的名句,“與誰同坐,明月、清風。
園中景物,因為有了詩文題名,題詠的啟示,才引導游人聯(lián)想,使情思油然而生,產生“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弦外之音”。例如拙政園中的湖山上植有梅樹,建筑題名“雪香云蔚”,才使人頓覺踏雪尋梅的詩意,這里的對聯(lián)摘唐詩名句 “蟬噪林妤靜,鳥鳴山更幽”。不僅開拓了山林野趣的意境,加上文字出自問征明的手筆,更增添了之一景觀的文采風流。
2。運用延伸空間和虛實空間的特殊手法,組織空間,擴大空間,強化園林景深,豐富美的感受。
所謂延伸空間的手法,即是通常所說的借景,其原則即“俗則屏之,嘉則收之”,可見借景并非無所選擇、無目的的盲目延伸。延伸空間的范圍極廣,上可延天,下可伸水,遠可伸外,近可相互延伸,內可借外,外可借內,左右延伸,巧于因借。由于它可以有效的增加空間層次和空間深度,取得擴大空間的視覺效果;形成空間的虛實、疏密和明暗的變化對比;疏通內外空間;豐富空間內容和意境,增強空間氣氛和情趣,因而在中國古典園林中廣為應用。
虛實空間并非客觀存在的真實空間,它是多種物體構成的園林空間由于光的照射通過水面、鏡面或白墻的反射而形成的虛假重復的空間,它可以增加空間的深度和廣度,擴大園林空間的視覺效果;豐富園林空間的變化,創(chuàng)造園林靜態(tài)空間的動勢;增強園林空間的光影變化,尤其是水面虛實空間形成的虛假倒空間,與園林空間組成一正一倒,一虛一實,虛實相映的奇妙空間構圖。
獨特的空間意識,使人們在有限的園林里領悟無限的空間,從而窺見到整個宇宙、歷史和人生的奧秘。通過有與無、實與虛、形與神、屏與借、對與隔、動與靜、大與小、高與低、曲與直等空間組織,創(chuàng)造出無限的意境,使得“修竹數(shù)竿,石筍數(shù)尺”,而“風中雨中有聲,日中月中有影,詩中酒中有情,閑中悶中有伴”。3.造園藝術常用的寫意、比擬和聯(lián)想手法,使意境更為深邃。
文人園林所追求的美,首先是一種意境美。它包含著士這個階層的道德美,理想美和情感美,一種與天地相親合、充滿了深沉的宇宙感,歷史感和人生感的富有哲理性的生活美。所以,它并不強求逼真的重現(xiàn)自然山水的形象,而是把那些最能引起思想感情活動的因素攝取到園林中來,以象征性的題材和寫意的手法反映高尚、深邃的意境,使觀賞的人感到親切,又感到崇高。所以,園林中山水樹木,大多重在它們的象征意義,其次,才是花木竹石本身的實感形象,或說是它們的形式美。
揚州個園的“四季假山”就是一個佳例,造園者用湖石、黃石、筍石、雪石分別疊砌,借助石料的色澤,疊砌的形體,配置的植物,以及光影效果,使尋踏者聯(lián)想到春夏秋冬四時之景,產生游園一周,如度一年之感。
此外,在我國古典園林中特別重視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寓意于物,以物比德。人們把作為審美對象的自然景物看作是品德美、精神美和人格美的一種象征。
以上主要從三個方面論述了園林意境的創(chuàng)造。它是通過眼前的具體景象,而暗示更為深廣的優(yōu)美境界,即所謂景有盡而意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