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評花:牡丹第一,芍藥第二,稱牡丹為花王,芍藥為花相。唐時,牡丹和芍藥是不分的,唐人稱牡丹為“木芍藥”。李時珍在寫《本草綱目》時,曾引用《古今注》對二者做分別。芍藥有兩種:有草芍藥、木芍藥。木者花大而色深,俗稱呼為牡丹。
單從顏色和花瓣大小,
其實還并不足以區(qū)分牡丹和芍藥,因為長的像,已經(jīng)斗爭好多年。其實多加觀察,芍藥和牡丹,還是有很多不同的。
關于牡丹和芍藥,人們賞了千年,也辨了千年。
稈莖的區(qū)別
牡丹是能長到2米高的落葉灌木,芍藥是不高于1米(宿根塊莖)的草本植物。正因如此,
牡丹又叫“木芍藥”,芍藥又名“沒骨花”
葉片葉形的區(qū)別
這是區(qū)別二者最直接、最簡單的方法。牡丹的葉片先端常常再裂;芍藥的葉片先端是尖的,不再分裂
花期的區(qū)別
牡丹比芍藥花期早。牡丹一般在4月中下旬開花,而芍藥則在5月上中旬開花。二者花期相差大約15天左右。故有:“谷雨三朝看牡丹,立夏三朝看芍藥”之說。
牡丹花下死,做鬼也風流
寂寞幾時休,盼音書天際頭。加人病黃鳥枝頭,助人愁渭城衰柳。滿眼春江都是淚,也流不盡許多愁。若得歸來后,同行共止,便是牡丹花下死,做鬼也風流。東風一夜輕寒透,報道桃花逐水流,莫學東君不轉頭。
--元曲《醉西施》
相傳唐時武則天冬月游賞后苑,命令百花齊開,而牡丹獨遲,于是被貶至洛陽。牡丹這種不到花期不綻放的倔強,把“物生有候”的自然規(guī)律濃縮得很好,卻被文人墨客看上,拿來作為不畏權勢、傲骨守正的代表。
這不過是一場無甚道理的文化事件,芍藥就從此輸給了牡丹。后人,尤其愛品評花木的宋人對此頗有微詞,也常找些由頭為芍藥翻身,但并未形成更大的潮流,一王一相的稱號也就這么保留下來了。
去時芍藥才堪贈,看卻殘花已度春。只為情深偏愴別,等閑相見莫相親。
芍藥殿春而放,別名婪尾春。雖說節(jié)氣上已經(jīng)立夏,但春的尾巴還在很多地方流連,于是芍藥被賦予了惜春餞春的味道。蘇軾曾寫過“多謝花工憐寂寞,尚留芍藥殿春風”,道出這個時節(jié)春花凋零、芍藥尤盛的狀貌。
芍藥又名將離、離草?!俄n詩外傳》:“芍藥,離草也?!贝薇豆沤褡ⅰ罚骸肮湃讼噘浺陨炙?,相招以文無。文無一名當歸,芍藥一名將離故也?!?nbsp;將離和當歸,都是值得細細品味的名字。離別之時千言萬語說不出口半分,只好贈一只芍藥,如同折柳挽留,那些深深淺淺的情意、百轉千回的思緒,都被一朵花說盡。
宋代朱熹《詩集傳》解讀說:“士女相與戲謔,且以芍藥為贈,而結恩情之厚也。”雖然情人即將別離,但一只表達不舍的花朵也暗暗道出情深不改的話語,于是芍藥從此也就與定情分不開了。 一只芍藥,極盡秾麗,承載了情人間許多無法用語言表達的繾綣情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