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動態(tài)
梔子堪做消暑花
摘要:
宋人蔣梅邊有詩詠梔子花:對花六月無炎暑,看花消暑,古人也真是風(fēng)雅。但說梔子花消暑,也并非空穴來風(fēng)。蔣氏這首詩的第一句是:清凈法身如雪瑩,法身的法是佛法。蔣氏這首詩題名《薝卜花》,薝卜是梵文的音譯。雖然..
艾邁特園林8月17日消息: 宋人蔣梅邊有詩詠梔子花:“對花六月無炎暑”,看花消暑,古人也真是風(fēng)雅。但說梔子花消暑,也并非空穴來風(fēng)。蔣氏這首詩的第一句是:“清凈法身如雪瑩”,“法身”的“法”是佛法。蔣氏這首詩題名《薝卜花》,薝卜是梵文的音譯。雖然宋代的羅愿、明代的李時珍等人都考證說,梔子并非佛經(jīng)中的薝卜,但積非成是,薝卜成了梔子的別名,還由此被稱為禪友。
梔子花與佛有如此一段緣,對花也就如對佛了。有佛在心,自然心靜,心靜自然涼。至于說梔子花“雪瑩”,第一是因為梔子花花色,花白如雪,第二是因為梔子花形——花開開六瓣,也正和雪花相同。另一位宋代詩人張鎡寫梔子花的詩中說:“六出分明是雪花”。
不僅蔣梅邊和張鎡,古人只要寫梔子花,就會寫到雪,這也成了一種傳統(tǒng)。古詩里的梔子花和雪花簡直像莊生夢蝶,夢幻迷離:“疑為霜里葉,復(fù)類雪封枝”,是花?是雪?分拆不清。“何如炎炎天,挺此冰雪姿”、“雪魄冰花涼氣清”??明明是寫梔子花開,寫來卻是雪花紛飛。梔子花前的想象,就是一場夏天的雪,而想象的雪也冰涼。甚至,梔子的花香都因此帶了寒意:“樹恰人來短,花將雪樣看。孤姿妍外靜,幽馥暑中寒”。
梔子花帶來想象的雪,而它又真的愛雨愛水,雨和水自然也是夏天的清涼。大多數(shù)花朵不堪風(fēng)雨,而梔子花卻在雨中更見精神:“升堂坐階新雨足,芭蕉葉大梔子肥”。魯迅說“遙想漢唐,多少閎放”,大葉肥花,這是閎放的唐人才能欣賞到的美吧。一場雨后,韓愈坐看草木,碧綠的芭蕉葉,雪白的梔子花,無暑意,生涼意。
梔子愛水,可水培,所以又名水梔子,或者水橫枝。一缽清水,綠葉白花,花香襲來,想來都是清涼之境。女詩人朱淑真這樣寫水里的梔子花:“一根曾寄小峰巒,薝卜香清水影寒。玉質(zhì)自然無暑意,更宜移就月中看”。甚至,沒有花開,沒有花香,只是凈水中的新鮮的青枝綠葉,也足以消夏。
梔子又寫作支子,也稱鮮支。近人林義光的字書《文源》說,支即是枝的古字。梔子的枝子確也為人所愛——盆景本來講究的就是枝、葉、根、干,有花無花并不重要。暑熱時候,陸游閉戶不出,靜對兩盆案頭清供,如對老友:“清芬六出水梔子,堅瘦九節(jié)石菖蒲”(《二友》)。清水里梔子的枝子,菖蒲的葉子,都是夏天消暑的好顏色,青翠欲滴,不必花開。
1927年夏天,魯迅在廣州,給將要出版的《朝花夕拾》寫《小引》。心情本來就頗為蕪雜,更何況,又是嶺南酷熱的黃昏。但“書桌上的一盆‘水橫枝’,是我先前沒有見過的:就是一段樹,只要浸在水中,枝葉便青蔥得可愛??很可以驅(qū)除炎熱的”??粗飾d子的枝子,魯迅寫下“青蔥得可愛”幾個字時,心情應(yīng)該輕松了一些。而且,這時的魯迅也進入了一種文化傳統(tǒng)——梔子消暑也消愁。
來源:英大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