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體植物景觀類型布局選擇完成后,就要開始進行各個植物景觀類型的構成設計,即解決植物個體的選擇與布局問題。植物個體的選擇與布局問題主要要解決以下幾個問題:植物品種的選擇;植物大小的確定;植物數量的確定;植物個體在結構中的位置定位等。
植物個體的選擇與布局更多的是一個技術性問題,除了在結構中的位置定位過程中需要較多關注美學設計知識外,其他更多的是趨向解決生態(tài)技術問題。因而解決植物個體的選擇與布局問題往往是一種程序化的工作。
一、植物品種選擇植物品種選擇的一般程序
1. 根據植物景觀類型布局圖、植物景觀類型統(tǒng)計表和植物景觀類型構成分析表等數據,綜合分析各景觀類型的結構,確定植物類型及要求,制定植物類型及要求工作表。
2. 分析確定配置場地的氣候耐寒區(qū)和主要環(huán)境限制因子。
3. 根據場地的氣候耐寒區(qū)、主要環(huán)境限制因子和植物類型及要求工作表來與植物庫數據配對搜尋,確定粗選的植物品種。
4. 根據景觀功能和美學的要求,進一步篩選植物品種。
5. 確定各植物類型的主要品種。主要品種是用于保持統(tǒng)一性的品種,是一種植物景觀類型的主體構架品種。一般來說,主要品種數量要少(比如20%),相似程度高,但植株數量多(比如80%)。主要植物品種的耐寒級別一定要比場地的氣候耐寒區(qū)級別高一個級別,同時能夠對場地主要限制因子有足夠的耐性。主要品種分各景觀類型的主要品種和設計區(qū)域的主要品種,設計區(qū)域的主要品種是指設計區(qū)域內占主導地位(面積或空間)景觀類型的主要品種。
6. 確定各植物類型的次要品種。次要品種是用于增加變化性的品種,品種數量要多(80%),但植株數量要少(20%)。如特別需要,次要的植物品種的耐寒級別可以不高于場地的氣候耐寒區(qū)級別。有條件或成本不高的情況小,可以選擇一些對場地主要限制因子耐性不足的植物。
主次要品種的比例按各景觀類型分別計算分配。
7. 確定植物品種的數量。原則上提倡多植物群落原則,但并非植物品種越多越好,杜絕拼湊。一般的小區(qū)來說,15~20個喬木品種,15~20個灌木品種,15~20個宿根或禾草花卉品種已足夠滿足生態(tài)方面的要求。當然,國家有特別規(guī)定的,按相關規(guī)定辦理。
二、植物初植大小的確定
在國內,對種植植物的初植大小規(guī)格沒有具體的標準規(guī)定。更多的是根據客戶喜好和設計者的習慣來確定的。有經驗的設計者可以巧妙地利用一些美學的生態(tài)的手法來綜合確定。以喬木為例,國外比較通行的喬木層尺寸一般也就是徑階6~8cm的完整植株的尺寸。考慮到國內的習慣,建議喬木層尺寸徑階以10~12cm左右的完整植株較為適宜,一般不要超過14—15cmo為了滿足及時效果的需要,可以采用一些技巧性的方法,如增加大灌木的數量(高度100~250cm),增加覆蓋對比等。在樹體比例尺度的處理方面,盡量縮短最大規(guī)格和最小規(guī)格植物的大小差距。
三、植物數量的確定
準確地說植物數量確定問題是一個跟栽植間足巨高度相關的問題。一般說來,植物種植間距由植株成熟大小確定。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可以根據植物生長速度的快慢適當調整,但絕不能隨意加大栽植密度。任何時候,采用加大栽植密度來獲取及時效果的方法都是最愚蠢的。關于植物的初植大小規(guī)格和栽植間距,國外有一些習慣性的數據可供參考。
四、在植物景觀類型結構中的位置定位
根據各景觀類型的構成和各構成植物本身的特性將它們布置到適宜的位置。在這個過程中,會較多涉及基于植物個體的美學設計問題。從個體到構建植物景觀類型的群體組合,其實是一項十分繁雜的工作,在這個階段如果能夠借用一些景觀類型構成模塊,可以大大提高工作效率。模塊可以通過模擬自然、調查分析以前的設計或設計建模等方法獲得。模塊在入庫使用前必須是經過美學或生態(tài)檢驗論證過的。